学术交流
北京师范大学方维规教授来我校讲学
发布时间:2016-11-14 浏览人次:

                       

113日,武汉大学长江论坛第三讲在文学院多功能报告厅开讲。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方维规做客我校,带来了一场题为“‘他者性’的认识功能”的学术讲座。讲座由程芸教授主持,陈文新教授、李建中教授、李松教授等出席讲座。

讲座开始前,陈文新教授为方维规教授颁发了长江论坛讲证。

在讲座中,方维规教授首先由全球一体化背景引入,解释为何要讲“他者性”的问题。在当今世界,边界的存在就是为了被跨越,然而,在文化杂合(Hybridity)的同时,“他者性”也普遍存在。接着,方教授从三个部分对“他者性”的认识功能进行了阐释。第一部分以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外交官为例讲中国士大夫之文化惊愕,讲述了当时中国人眼中的国外文化,以及在他者形象的对照下自我形象的反思,并由此引入形象学这一概念。形象学的研究重点并不是探讨“形象”的正确与否,而是研究“形象”的生成、发展和影响。方教授指出,探讨外域文化不可避免地要进入文化比较,然后才会出现自我界定和他者形象的比照。

第二部分以“我”与“你”的关系阐述中西方文化的两极化对照。方教授以马丁·布伯的《我与你》引入关系哲学、相遇哲学和对话哲学的概念,只有在对话思维中“我们”的存在才有意义。方教授指出,“我”与 “你”之对照是文化比较的一种普遍现象,一种形象的产生无疑建立在我与你两极化的基础上。进而,在两极化比照下,确认并对比中国“人本文化”和西方“技能文化”的差异性。

第三部分从文化传输的角度简单讲述了中西方文化的接触、交织与理解。中国士大夫首先所关心的是外来文化在本土化、社会化和接受过程中的变异及其前因后果。最后,方教授总结,正如“文明”之于“civilization”的变化,一个知识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其意义必将发生改变。而以“他者”为比照,认识自身文化中的“他者性”就尤为重要。

讲座最后,方教授解答了师生们关于中西文明古今之说、中国“他者化”过程、文化自信心、文化中“他者性”的集体化与个体化等问题。(图/张奕  /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