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暨南大学闫月珍教授谈“器物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
发布时间:2019-09-29 浏览人次:

2019922日下午,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闫月珍做客武汉大学“长江论坛”第114讲,在文学院501报告厅为师生带来了一场名为《器物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以<文心雕龙>为中心》的讲座。武汉大学文学院高文强教授主持讲座,文学院陈文新教授为其颁发“长江论坛主讲人”纪念牌。

闫月珍教授从介绍“以自然物喻文”“以人喻文”“以器物为喻”三大中国文学批评方式入手,以《文心雕龙》为中心,重点阐述了中国文学批评中的“工匠”、器物制作与法度和典范观念、器物之喻的天文和人文意义、器物之喻作为普遍的文学经验四个内容。

闫月珍教授首先阐述了中国文学批评中的“工匠”。《说文解字》、《论语》、《孟子》等著作里的“工匠”,说明器物制作经验是一个具有很强涵盖力的语言系统:一是以“匠”喻作者;二是以“匠心”喻文学艺术中创造性的构思;三是以“匠”喻文学艺术的锤炼。文章的写作与器物的制造在营构、成形和对法度的遵守上有相通之处,故《文心雕龙》以各类工匠的制作活动为喻说明创作规律。

闫月珍教授接着阐述了器物制作与法度、典范观念的关系:百工制作器物,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度和准则;许多作为参照准则的器物,在中国文学批评中被用来比喻文章写作所应遵守的法度。如规、矩,分别是校正圆形、方形的两种工具,却被用到《征圣》中:“文成规矩,思合符契。”刘勰还以镕铸为喻,说明了“经”对文学的规范性意义。

其三,由于人是沟通天、地的中介,所以人所制作的器物就具有了沟通天、人的意义。在中国文学批评批评中,自然之喻、器物之喻、生命之喻各有其作用。但无论是以自然喻文,还是以器物喻文,其所阐明的意义往往在于法度与自由、人工与天然之间的辩证关系。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从文章落实到器物,又从器物落实到“礼”。

最后,闫月珍教授总结道:“器物之喻是一种穿透力极强的言说方式,因而成了一种普遍的文学经验。一方面,器物及其制作经验生成了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范畴;另一方面,器物及其制作经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批评的言说空间,并为中西诗学提供了可供沟通的话语。”

闫月珍教授的讲述结合了具体的器物图片,列举了常见的文献材料,深入浅出地道明了中国文学批评中“器物之喻”的传统。闫教授还与同学们分享了她发现这一问题并尝试阐释这一问题的具体过程,让听众们在知识之外,更得到了思考方法上的启发。讲座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文字记者:易静 图片记者:张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