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教授托马斯.布雷兹托夫应邀来我院讲学
发布时间:2019-11-18 浏览人次:

2019115日下午和116日上午,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北欧语言文学系教授托马斯.布雷兹托夫(Thomas Bredsdorff)在文学院215会议室作了主题分别为《克尔凯郭尔与悖论式“信仰”》和《论安徒生:自然人性与“同情”概念》的两场讲座。讲座由陈溪主持,涂险峰院长出席了讲座,张箭飞、荣光启、张晶、魏晨等我院教师,其他学院部分教师,以及部分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生共同参加了讲座及讨论交流。

布雷兹托夫教授的第一场讲座分别用四个部分详细呈现了克尔凯郭尔关于“信仰”的悖论式哲学的突出特点:首先他从克尔凯郭尔的成长、恋爱经历和写作习惯指出克氏哲学的核心在于“信仰”的悖论概念,然后重点分析了克尔凯郭尔在其著作《恐惧与战栗》中对亚伯拉罕燔祭献子故事的迂回循环叙述,并借此引出克氏哲学中“无可理解”与“反复理解”的矛盾性。接着主讲人特别提到了克氏哲学的“人生三阶段”,即美学、伦理和宗教三种生活及比较,总结了来自悖论和激情的信仰的实质——“向七万英寻深渊的纵身一跃”。信仰无法通过理性、道德去抵达,在此期间唯有先从有限跃向无限,再从无限回到有限,主讲人认为这正是克尔凯郭尔将基督教带入现代性的方式与开端。最后,教授还联系了西方当下的一些文化、宗教争端问题,指出了克氏哲学思考的当代意义与启示。

第二场讲座中,布雷兹托夫教授首先和在场师生交流了安徒生童话在中国的接受、译介和传播情况,并以包含中国元素的童话《夜莺》为题引入了本场讲座的中心问题:安徒生童话如何指向成人生活世界的矛盾,并蕴含着对于人之自然性、情感性和同情的深刻洞察与理解。主讲人指出,安徒生故事中的自然人性角色往往能打破社会壁垒,凭借其幽默和智慧的直觉从底层社会一跃达到顶端。尤其当我们将安徒生与克尔凯郭尔对于人的直觉、情感及其它非理性特征的共同强调并置时,会发现安徒生是朴素简单而乐观的基督徒,相信上帝至善,不去纠结信仰和理性是否一致。主讲人特别分析读者比较陌生的一则童话《伤心事》,指出安徒生特意采用双重视角探讨“同情”和“冷漠”的对立和转换关系,及其中隐含的人性困惑。

在两座讲座的交流环节,在场师生踊跃提问,各抒己见。讨论主题涉及克尔凯郭尔与安徒生作品的翻译、整体创作及互文性等方面,尤其围绕克氏哲学的当代批评实践和安徒生作品中“同情”的独特性展开了深入和热烈的探讨。

(文:成之珍)